在日前在京举办的2001国际软交换技术高级研讨会上,c研究院副院长、网络与交换标准组主席赵慧玲女士在报告中介绍了下一代网络和软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
她指出,业务需求推动网络不断前进,1970年中期至1980年主要应用是传真、话音及电传,1980年中期至1990年主要是传真和话音应用,1990年中期至今主要业务包括Web、传真、话音,而VoIP、VoATM、VoMPLS、VoDSL、VoEthernet等目前也在积极研究中。业务需求使人们提出了下一代网络技术(NGN),NGN将提供新的服务和应用,具有新的网络结构,将是一个IP网络并具备服务质量保证(QoS),具备新的管理控制能力,方便引入新的网络单元,支持新的协议和网络安全……NGN反映了以下几个关键趋势:其一是数据与话音融合,其二是窄带与宽带融合,其三是因特网将无处不在。
当前,电信运营商面临业务提供的挑战,利用现有的电路交换网络难以快捷、灵活地提供丰富的业务,由于现有网络业务控制与承载合一,因此提供新业务周期长,且有些新业务无法提供。而在下一代网络中,业务控制与承载、信令相分离,它将具备独立的服务层,继承和发展智能业务,实现开放的接口,并提供对第三方应用的支持,这将使网络的业务能力变得空前强大。
为实现下一代网络的目标,现有的电路交换将向软交换演进。软交换设备将具备以下一些功能:业务提供功能、网络管理功能、计费功能、业务交换功能以及呼叫控制功能。软交换将支持新的服务,包括:电话服务、智能网业务、多媒体业务以及第三方提供者开发的业务。其接口支持10M/100M Base T、1000M以太网、ATM STM-1等。其支持的信令有H.248、H.323、SIP、ISUP/TUP、SCTP、M3UA、INAP、BICC、IUA等。软交换系统容量至少要能够支持200k双向中继电路,平均时延低于200ms(暂行规定),系统必须达到99.999%的可用性,全系统年中断时间少于3分钟。同时,为了保证软交换设备能在现有电话网的计费系统和现有IP电话网系统中使用,软交换设备应能够支持CMIS/FTAM协议、RADIUS、FTP协议等。软交换系统还要支持与H.323系统的互通及与SIP系统的互通。当前,软交换技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包括:没有成熟的大型软交换基础网络运行经验,软交换设备的兼容性、互通性问题,没有API解决方案,QoS问题,业务应用的局限性,网络安全问题,商业模式问题,服务管理问题等。这些也将成为软交换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
赵慧玲介绍,国内在软交换标准制订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已实现了软交换总体技术要求,API-PALAY、信令网关-SCTP/M2PA/M3UA/BICC、各种媒体网关、H.248协议等规范已制订。在国内,包括中国电信在内的运营商在积极开展软交换试验,中国电信将积极跟踪研究软交换技术、标准和设备开发,研究新的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受市场欢迎的服务和应用,并计划在明年开展重点城市的软交换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