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这次是新浪“无线互联”论坛第二期,今天很高兴邀请到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语音技术中心的主任郑方,首先请郑方介绍一下。
郑方:大家好,我是郑方,我来自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现在在计算机语音技术中心,我从事语音识别和语音理解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开发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上学和工作基本在清华,后来在2000年的时候,香港政府有一个机会是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因此我到香港工作了一段时间,在2002年基本回到国内,创造了得意音通公司,这个公司的目标是和清华语音识别实验室共同建设一个产学研的通道,使学校和企业之间共同受益,同时把基础研究和开发两个方面都做好,从而能为我们国家的中文信息处理、无线互联等等各方面的应用提供很好的支持。
主持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无线互联”是非常热的技术和特点,国内很多的厂家和科研机构关注无线互联的产业,很多网友想了解无线互联产业发展的趋势?请郑博士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个见解。
郑方:这是蛮大方面的问题,无线互联牵涉到很多的环节,用户是我们的上帝,有增值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有设备和制造的终端商,更离不开网络运营商等等。我想在产业链里面,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在这方面做得不错。相对来讲,如果把用户和其他服务分开的话,单就市场的硬件条件来看,设备和终端的制造方面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话,至少提供一个基本的基础,我们可以很好的进行一些服务,如果想让它上一个很好的层次,就需要内容提供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才能使发展有一个更好的层次,比如我的内容服务做得更好,更加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值服务提供商必须相对的有很好的支持,有很好的规划。比如象新浪,我觉得很多方面就做得很好。总的来讲,每个方面都有它的发展空间,每一个方面都应该发展得很好,我相信都会发展得很好。
主持人:在无线互联产业中用户、网络运营商、设备终端制造商、增值业务提供商、内容服务提供商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每一个定位和环节都很重要,郑博士,如果通过技术发展促进产业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加产业的发展。
郑方:我刚才提到应用、发展分为几个层次,我们有一个层次可以让它应用起来,要想让它应用更高的层次,可能要在几个方面做一些多的文章。比如说在内容提供商方面,我们要提供很丰富的内容,大家感兴趣的,大家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增值服务提供商要提供很好的服务。我们把另外四各环节当成两个来看的话,是两端,是人机界面,它在无线互联里面尤为显得重要,大家知道无线互联的发展越来越的快,这里面大家强调了一个问题,我能随时随地的享受到无线互联服务带来的好处。怎么去享受?我手机没有大的键盘,不可能带一个大的键盘来做,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很小的设备都是没有键盘,或者很小,或者是软键盘,或者是触摸屏,要使人和计算机有一个很好的交互,就是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在技术上面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语音理解,就是计算机识别出你说的话,然后理解出你说话的内容,然而根据你的提问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
我举一个例子说,象旅游这个方面,比如一个人到一个新的城市,想了解旅游的信息,但我不知道在哪个地方问到,我有手机,用手机打到一个特别服务的号,我就问,北京哪些地方有很好玩的地方,能够给我提供一些建议,哪一些地方能够很好提供很好的餐饮服务,哪些地方提供很好的文化环境服务,我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的方式进行服务,就抛开键盘,这样就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服务。
主持人:技术发展在日新月异的提升,技术的重要目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北京奥组委在数字奥运提出一个任务,在2008年召开奥运的时候,希望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通过任何设备方便获取奥运的信息,分享奥运的喜悦,这样促进了无线互联的迅速的发展,我们科技产业界在其中能起到什么影响,会发生什么作为?
郑方:奥组委向奥申委做了一个庄严的承诺,其中就是数字奥运的问题,希望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任何一个设备上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奥运的信息,使大家分享到奥运的成果。这里面其实牵涉到一个问题,我想有一个跟移动互联相关的,很大程度可以促进无线互联技术也好、产业也好有很大的发展,我们提供智能信息查询系统和多语言的语音识别系统。在奥运期间,我们需要为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说各种语言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各自有各种不同的需求,需要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比如有的象赛事的信息要了解,有的可能想了解我对这个赛事的预测等等这些也属于问题,还有运动员做完了比赛之后,我想游览北京,北京交通情况我怎么做,或者北京购物情况怎么做,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这些时候不象以往的事情,奥运会是很大的国际的赛事,所以不象小型的会议可以专门提供很好的用人来提供服务,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能够提供一些自动的服务,哪怕即使是半自动的服务,这些服务能够让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能够在北京、在中国享受到这种服务,这里面也就是自然语言的识别、自然语言的理解,就是一个很好的方面。
我想国家奥组委,已经把这个作为重中之重,相对来讲,我们国内的产业围绕这些有很大的突破,有很大的发展。现在已经委托首信作为牵头单位和其他的国家重量级的研究机构以及产业界的佼佼者共同做这样的事情。这里面牵扯到多语言的问题,希望对多种语音进行识别,而且多语言问题派生一个问题叫混合语言,这个可能比多语言要麻烦一点。因为多语言,我想说日语,可以提供日语的服务,想说汉语,可以提供汉语的服务,想说英语,可以提供英语的服务,这就是多语言。有时候往往并不是这样,是混合语言,比如他在说中文的时候突然夹杂两个英文,甚至夹杂日文,甚至两三种语言搁在一起都可能出来,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单纯的语音识别,一个语音的或者多个语音的不能解决问题,需要很好的解决,这里牵涉到技术问题,需要对语言识别、多语言混合的问题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这是在语言识别的层面上来讲。另外一个方面上升到稍微高的层次就是语言理解,我识别出来可能只是把文本能够得到,比如象IBM一个软件能把声音变成文字,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是要把它变成文字,而是要变成服务,比如我去颐和园,应该乘车怎么走,你应该告诉他路线,而且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很多,比如需要增值服务商的服务,肯定网络运营商是不少的,而且内容提供商要提供旅游、交通各个方面,还有天气。比如我刚才说的问题,我想从奥运村到颐和园怎么去这个问题,牵涉到内容提供商至少有两个,第一个我需要电子地图,你能够把北京市的地图变成电子的,可以动态的存取信息。另外一个内容的提供商就是我们的交通部门,它虽然不是一个公司或者是一个什么,但是广义的讲,它应该是内容提供商,它动态的提供你现在什么时候堵车,什么地段堵车,什么地段不堵车,一旦提到这个问题,首先经过这样的过程,我识别这句话,然后理解这句意思,然后知道目标是从奥运村到颐和园,所以通过电子地图收索信息,然后哪条目标方便,哪条路不堵车,真正做好这样的服务需要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要起到很好的作用,才能做好这个事情。
主持人:产业链在无线互联涉及到很多的技术含量,象比尔盖茨说这个话:在21世纪后几十年,无线是未来两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语音和语言方面有很重要的方向。郑博士在这方面研究比较早,你认为我们面临什么挑战,我们的挑战跟国际方面的合作的竞争应该怎样面对?
郑方:这面临很多方面的挑战。因为无线互联我刚才讲到人机交互之间最自然的交互就是自然语言,自然语言牵涉到很多问题,语音识别和语言理解,我给用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就涉及到语音的合成,所以识别、理解、合成,这里面都会跟这些相关。那么除此之外,另外一个方面还有,就是在有的时候我可能要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比如邓先生,你可能要访问某一个服务,我能够原先知道你用过我的系统,我一听到你的声音,就会说邓先生,你好,欢迎你再次来我们这里提供服务。但是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口音方言的问题。抛开其他语言来讲,中文就是很大的问题,比如上海那边为代表的广东话等等,我们现在好多语言识别的系统,对标准普通话做到一个很好的性能,但是一旦有方言或者口音,性能就会马上下降。但是怎么攻克这个问题呢?在国际上很难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比如美国的自然基金叫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和美国防部经常举行研讨会面向全世界,全世界比较有名的研究机构或者公司、企业都可能会向组织来提交他的一些提案,作为研究的重点。今天我提了一个提案就是关于方言和口音的问题,在国家提交方案的里面,最后能够胜出作为最终的三四家,因为参加竞争的有三四十家,最后能胜选出来。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问题,而且是国际学术界的问题,他们也想下力气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在这个方面应该下力气解决好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通道的问题,我们知道在无线互联里面,我们所涉及到的频道可能会很多,信道会很多。比如你可能用固定电话进行信息访问,你可以用手机,你甚至打IP电话,当然也可以上网,你可以正在开车的时候,刚才的定位系统,导游定位系统,你在车里打电话,各种各样的信道都有不同的特点。我这语音识别、语音理解怎么适应不同信道的差异呢?这就需要解决刚才类似的问题,多信道、混合信道的问题需要解决。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相当于背景噪音,大家知道在这方面的东西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一有背景噪音,别人一说话,发现这个系统不转了,这个时候你得解决好背景噪音的问题。所以这也是我们在技术上面临的挑战。第四个问题,在自然语音理解方面,我们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因为自然语音的理解和通常的语音理解不一样。通常语音理解面对的是一个文本,里面的语法比较规范,语序比较正常,所以很容易分析。而且我相信我们国家很多学术单位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发展,比如北大的余守文教授和清华的黄昌教授在微软研究院,东北大学的姚天顺教授在这方面有重大的进步,但是新的问题提出了,我人说话是很流利的,我说着话回着头说,或者把话倒过个,这都是自然语音要理解的。而且还有对话的问题,你要怎样解决省略的问题,这都是需要面临的很大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在合成方面,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合成上来讲,我们现在应该说合成做得相当不错,有一个文本给它以后,能够把声音发出来,而且你感觉到还比较好,但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可以这样描述,对每一个音都发得很标准,但是对一句话,你说,你不敢非常有把握的它做得非常自然,对一个话来说牵涉到很多的问题,比如韵律,不同的韵律有不同的意思,比如“你好”,“你好呀”,这就变了另外一个意思,不同的韵律代表不同的意思。所以在合成当中,怎样能够很好的把感情色彩、思想、观点表达出来,也需要我们研究。我们发现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当然你要对这句话理解,必须先理解,理解之后才能够知道把韵律加进去,所以牵涉到这样的问题。
另外还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的翻译。在奥运期间,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要来参加,语言是很多的,不可能为每一种语音做识别器,工作量是很大的。有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有一个翻译系统。虽然这个系统内容是中文,但是用英文来文,就把英文翻译到中文,找到信息然后翻译成英文然后捋回去,对数字奥运我们碰到这些问题,同时我们对产业问题上也会面临这些问题,我们要一些产业公司、内容提供商等强强合作,有了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度,同时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带动基础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很好的机会来促进一个产业,让我们赚到更多钱。奥运经济是很好的策略。在这个方面,得意音通公司有很多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比如语音识别,我们有一个专业的开发软件、开发工具包,有API,语言理解有类似的开发工具包,使得你在用的时候很方便变成你所需要领域的一些应用。当然这还是一个初步阶段,刚才谈的几个问题都解决,在2008年之前我们需要几年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
主持人:2008年以后还要进行不断的努力。
郑方:对,这是一个长期的国家。国际上好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21世纪是一个语音的世纪,在无线互联里更是感觉到这个问题。既然是语音的世纪,不光是官方现在要做的事情,我们要不断的做。
主持人:国内国外院外在无线互联上的市场很大,技术相对落后,国外无线互联的运用比较早,但是市场因为泡沫破灭,更相信国内市场,你能讲一下国内无线互联技术引用到什么层次?对产业界有什么启发吗?
郑方:我们国内从技术上水平来讲,我们国内的技术可以这样说,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定位,有很高的水平,很多项目是国际领先的。其实在这个方面有很多的研究单位和业界有这样的贡献,比如清华大学和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深学所等等学术界,产业界比如得意音通公司是一个,还有中科模式、北大方科等等,这里都是知识产权的公司。这里面我们在很多方面,包括中文的语言理解,包括中文的语音识别,甚至包括方言口音的情节,我们都做得比较好,我们发现有好多国外的公司直接找到我们国内的研究单位也好或者企业界的公司也好寻求很好的合作关系,这说明对我们的认可。我们想经过学术界和产业界一些同仁、一些单位共同的努力,我相信能够抓到很好的机会得到很高的发展。
主持人:在国外已经运用到什么层次?以及跟国内的异同是什么?
郑方:国外的无线互联方面的系统性维护得比较好。比如日本的DOCOM,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形式,往往把内容服务商、网络提供商、增值服务提供商集中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是主导,用户是上帝,用户的需求就是一切。其实这跟我最早的问题提出把用户分为两个阵营,我们国内目前来说,这几个渠道除了用户相互之间割裂比较多,有合作,但是我们希望合作更加的密切,更加进一步,强度更加的大。如果有可能的话,有一个比较大的公司或者牵头单位把这个做好。由于这个做起来以后是多赢的局面,不是一个公司把它做好,是多赢,每一个公司都可以获得发展。
主持人:在两会期间,信产部的定位,原来是又当父母,又当裁判,现在变成了起监管的作用,促进互网互通,通过多年的互联网的发展,对产业发展已经上了一个规模,现在产业链上技术已经用得比较多了。你是作为参与公司的管理,希望运营商方面给一些建议?
郑方:我认为给增值服务提供商也好、设备服务商也好应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我刚才讲的多赢的局面,任何一个环节做好了,对网络运营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也会得到更
好的发展和巩固,我认为应该采取开放的态度。至于其他的环节和合作的方式来讲,我觉得这里面应该没有一个定式可言,合作方式可以很多,我在公司做过,最近主持得意音通公司的工作,我感觉以什么为主呢?什么是你合作模式最好的判据呢?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公司来讲,应该是能够很好的把社会和公司的效益作为最好的判别,对于网络运营公司,第一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方法是作为一个判别,第二,你能够把你的产业做得更好,赚更多的钱,效益最大化,这就是最好。因此,我觉得应该有更加灵活的模式,只要为用户带来好处就能够做,只要它能够为你赚到钱就让它去做。
主持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短信运营得非常的好,但是只是低层次的,比如聊聊天呀,你作为技术开发商,你认为有什么好的新的技术和应用推动短信产业的发展,让中文短信在未来的无线宽带、CDMA、GPRS上更好的应用?
郑方:我到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给我感觉短信是中国特色的一个现象,短信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就象今年春节期间,两天的时间达到七八十亿条的短信量,让产业界都感到非常的高兴,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而且我们觉得有更大的发展。为什么呢?目前的短信只点对点的形式,中低端形式,我刚才说了还有很多环节参与进去,现在牵涉到一个环节就是用户、运营商、用户,甚至有的时候加几个环节进去,我认为应该提高更高的服务,比如把内容服务商加进来,比如高考信息,每年在高考前后,不管考生本人也好,考生家长也好,都非常关心高靠的情况,都非常关心志愿的情况,能不能通过某种形式把高考的信息、招生的信息搜集起来,这就是内容服务商的工作。做完以后加上语言的技术,把这个信息提供给用户,我相信这个产业会是很大的。中国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期望,因为这是最经济的方式,用各种卡费用都比较高,即使不是最经济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和发展进行投资,对于更经济的,他们更愿意,所谓物美价廉。
另外,我们也呼吁其他方面技术能够加进来,比如我用手机的时候的输入方式的输入设备,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英文不是一个问题,英文26个字幕在手机键盘上输入进去,而且中国的多音字、多意字、同音很多,我选一个字中间有好多的选项,我要挑哪一个是我要的,所以我们要生产和开发这样的设备,供用户来方便的使用。比如基于拼音的输入法,基于数字的输入法,基于语音的输入法,等等各种各样的输入法都要提供出来,至于在哪里提供,我们在产业界找一个更加合适的地方,比如我可以搁在增值服务提供商里面,用户不用换手机,只要把东西发在服务器那边就可以识别理解。当然有一种方式,我在手机终端这来做,比如大的手机厂商象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中国国内一些各种厂商象多普达等等都要把方便的手段提供给用户,这样就做得比较好,促进发展。
主持人:你认为短信这块的发展空间在互动性上,尤其是国内点对点,对语音理解在互动上给很多的网民用起来,因为手机用户比PC的用户多得多,能不能提供好的解决方案,让他们更能随心所欲的用起来?
郑方:我相信是可以的,我相信不是盲目的乐观,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我们既有核心技术提供给二次开发商或者运营商,或者服务商等等进行开发,我们自己也开发一些工具,这就很好的来提供。另外我也相信其他的大学也好,企业也好有类似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这个事情有很大的发展。我们呼吁网络运营商和各个科研机构、企业界有一个很好的合作,包括增值服务提供商有一个很好的合作,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共同来挖掘中文短信巨大的、非常有潜力的市场。我们相信在中低层次的应用,可以达到很大的量,那么我们加上高层的应用,量会更加的大。
主持人:未来无线宽带的应用在今年马上要起步,在两至三年内的空间更大。
网友:现在手机和电脑逐步合成一个整体,中国目前网络情况比较差,您对目前这种现状跟未来的趋势有什么看法?是比较乐观还是比较悲观呢?
郑方:我对这个问题看法比较中性,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单单是用悲观和乐观来考虑,为什么呢?在这个里面,手机和电脑是合还是分,取决于用户。其实对于中国十多亿人口大的国家,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各不一样的方式,有的人偏爱以手机为主,附加PDA功能的设备,有的人倾向我以电脑为主,附加带有手机功能的设备,有的人希望合起来,有的人希望分起来,各自的口味是不一样的。按照我的想法,这几种情形都会并存。比如我出外的时候,电脑不能做很小的时候,我拿着手机,你拿着电脑很大,你想把两个功能都能做大,这对资源来讲是很大浪费,因为我不需要都要,我出去只要打一个电话,通讯是我唯一使用的目标。从其他方面来看,比如电视机,在很多方面大家提到电视上网,这是前一段时间提得很热的,而且这个问题,我想在几年前大家也提到这个问题,但是具体怎么样呢?还是取决于用户的接受程度。
主持人:包括技术发展的趋势。
郑方:一个好的产品不是功能越多就越好,而是越方便越好,而且性价比更好,更容易被用户接受。
主持人:象多普达、微软这几年积极的加紧手机的行业抢占这个市场,摩托罗拉、诺基亚正在找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来发展,你对智能手机怎么来看待?
郑方:我非常看好这个发展,微软给我们行业带了一个头,我们围绕智能手机发展,有很多设备得到了发展,职能手机有很好的发展。跟几年前预料相比,发展比较快的还是出乎大家的意料,大家只是想到手机和电脑有一个结合,但是我看到多普达类似的功能,微软的计划也出来了,微软在这个瓶颈上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我对这个比较乐观。
主持人:.NET计划也有无线发展的优势,它也在语音方面通过语音结合起来,现在正在考虑。你作为专家,对这个怎么看待?
郑方:语音识别做得比较好的公司有几家,比如微软,IBM,因特尔等等,他们对这语音情有独钟,比如微软.NET部门进行了很多的研发和开发,大家浏览微软的网站,制定了一个STO的规划,这种规范制定起来,希望以后在各种平台,利用各种平台有一个规范,把语音识别加进去,把语音理解加进去,把语音合成也加进去,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我随时随地随口而出,在任何设备上完成我所想要达到的目的,访问我所需要的信息,这是一个很好的前景。
主持人:比尔盖茨上个月刚从中国离开,有一些产业界喜欢微软的,有一些反对微软的,清华大学是国内很核心的机构,怎么看待跟外国的企业机构合作呢?
郑方:这很难问题,每个人的看法都有每个人看法的道理,我不想具体的去评论。因为我跟国际的交流比较多,包括学术界、企业界都有一些交流,这个交流让我感觉到非常的受益。比如我访问过象美国有名的MITCPU、GHU,我也访问过微软、IBM,我发现他们有很好的思路提供很好的见解,我反对盲目的把一些东西推出去,应该拿来,好的东西应该拿来,为我所用,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是最好。基于这些的考虑,我们在清华国家重点实验室非常注意这一点,每年进行类似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来达到提高自己的认识的目的。牛顿提到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否则你对自己的发展并没有利。
主持人:语言中文信息处理,是在中国信息产业极少数的,还能跟国际水平相当的一个产业,我们怎么样利用中国特色的东西发挥我们民族产业的作用,从而在无线互联、信息发展的经济或者国家方面占有自己的主导地位呢?
郑方:中文确实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刚才讲到的多音字的问题、多意字的问题。比如有一些句子里没有主语,有一些没有谓语,但是我们能够理解。中文的特点非常的奇特,而这种奇特性不是某一个外国大公司非常容易掌握的,有中国极少数的企业坚持这份产业阵地,我们希望把经营的产业继续的发展下去,这需要得到很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国家科技部、各个省市的科委,包括教育部、大学的领导,包括一些中文的各个协会,比如中文处理协会和计算机协会等等,需要政府的、学术界的,还需要一线的人共同的努力,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把事情做好,形成自己的规范,形成自己的标准,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我觉得必须这样做,因为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割裂开来讲的。
主持人:提到知识产权,在国内也好还是在国外也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国外在国内拥有很多知识产权的地方,比如高通和大唐谈到TD-SCDMA属于谁的问题,无线互联方面以及新的技术产业方面知识产权是非常核心的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郑方:知识产权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一个企业界得到良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短期来讲,有的时候知识产权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有的时候出现盗版的情形,可能让大家感觉到,你看我用很少钱使用某种软件和某种服务,但是长远来讲,你这种使用服务的机会,或者用同样的钱使用到优良服务的机会就慢慢会丧失,因为你自己的知识产权没有得到保护。因此,我非常不同意说,如果这个公司是外国公司,我就随便盗版它,我觉得不能这样,其实这东西是相互的,你保护任何一个公司,首先把它作为公司来看,作为一个实体来看,作为一个研究单位来看,它的知识产权要保护,你尊重这一点,反过来也是对自己知识产权起到一个很好保护的作用,所以我坚决站在保护拥护知识产权的行列中去。这样对企业也好还是对用户也好,都有一个很好的作用。
网友:我希望在清华大学有很好的深造机会,你能否介绍一下清华的情况呢?
郑方:清华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对信息方面学校有了很方面的加强,现在信息学校有很多领导加强对信息方面的引导,所以有识之士能够加入到信息行业里面来进行高难度的科研开发,我是非常欢迎的,有信息的朋友可以通过清华的网站了解更新的消息。
网友:人工智能、语音技术在清华方面有哪些优势,我想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能否给我一些建议呢?
郑方:我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人工智能领域,象国家信息系统国家实验室,是连续三次在重点实验室评比当中获得I,这是信息类唯一的。我们这里面有很多的研究,包括语音识别、语音理解、手写体、印刷体的识别,甚至包括自动控制等等,这些方面我们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而且我们都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比如语音技术中心在国内就是第二家,第一家是深学所,余田成教授,第二家是信息语言中心,都有很多,而且在国际上得到一定的认可。这里面现在我们感觉到,在新的形势下,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更多的人更大的投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感觉最大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希望有更多有识之士以及更多的朋友加入这来,把这个行业做得更好,把这个产业做起来。
主持人:胡锦涛春节前访问过中国信息孵化园,对留学生回来创业表示支持,你也在国外工作过,现在回来创业,很多人讲清华是留美学校,有很多人在微软等硅谷公司,你对产学研结合有什么敢想和体会?
郑方:2000年江泽民视察过上地,包括胡锦涛视察过上地,我觉得国家在这方面有欢迎留学生回来创业的姿态是非常积极的,也是非常真心的,这种行动带来很好的效果,比如我现在有很多好的同学和好多很好的朋友、师弟以及学生回国创业了,他们回来以后,他们回来以后给我们注入新的血液,给IT产业发展有很好的作用。虽然清华是留美的学校,但是已经有很多的人回来了,对IT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这是给予肯定的。当时台湾最早有很多人到国外留学,但是到后来,他们都回去了,回去以后带动了台湾的经济、科技,整个就发展起来了,二十年来发展的很不错。我们看到很好正面的例子,对我们来讲也有很好例子。这里面产学研的发展、产学研的结合,这是正面的,为什么呢?单单的产,单单的研,是割裂的,是一和一的问题,如果把一和一加到一起,就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可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现象包括中科院也好,包括清华园也好,都有一些计划,有而且我们也不断的吸引国外的有以外以及国外的专家到国内来讲学,这是一些具体的举措,我们也非常感谢国家能够给留学生给予很多政策上的优惠和关怀,这是我看到的希望。
主持人:马上一个小时就要过去了,今天聊的话题比较多了,现在郑博士最后总结几句话给各位网友一些建议。
郑方:无线互联领域蕴含着很大的商机,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方面有很大的空间,而且需要很多的单位共同的参与,需要很多的优秀人才共同参与才能做好。因此我希望大家能够共同的参与这样的事情,把这个事情做好。
另外,我也看到一些网友提到一些问题,希望和网友有更多的交流,我们希望网友能够参与我们这样的一些行列,比如能够到清华来,欢迎你到清华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如果对产业有所贡献的,希望有所贡献。今年是羊年,希望羊年,各位网友在无线互联领域或者其他各自的行业都能洋洋得意,取得很好的发展。如果各位网友有兴趣,可以跟我们联系,我们有E-mail地址,跟大家交流意见和看法。由于谈话时间比较紧迫,有一些问题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难免存在一些错误的地方,也希望得到网友的指证。
主持人:现在正值春天,希望春天得意,让我们一起来共同的发展。感谢新浪给我们提供这样的环境,让我们进行交流。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网友,也谢谢各位嘉宾。
新浪科技(tech.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