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呼叫中心 > CRM > 联成互动的远去,值得国内CRM厂商深思

联成互动的远去,值得国内CRM厂商深思

2004-12-06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看了MyCRM"人去楼空"XToolsCRM"粉墨登场" 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多,觉得颇有点落井下石之感,大有MyCRM倒下,其就崛起的味道。但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有其必然性,都存在一个由认知到成熟的过程,"跑在前,死在先"忙忙碌碌为别人做嫁衣在每个行业都存在。且不说目前知名与不知名的CRM厂商数量有多少,究其一个产品能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核心技术和研发实力。2000年国内开始炒作CRM的时候,广告满天飞,而如今明智的CRM厂商无不脚踏实地谨慎运作,苦练内功。因为什么?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到那种只闻其声不见其物的概念炒作年代已经成为历史,企业选型也更加注重其实用性和给自身带来的效益,原本盲目的投资已变得理智。同时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外CRM巨头的垂涎,国内CRM厂商更意识到,在"狼"没来的时候,就应该做好防守反击的工具,那就是能否有与之抗衡的核心技术。只有切实从企业角度出发满足企业运营需要,才能做出企业想要的CRM。一味追求品牌效应只能让其入不敷出,MyCRM品牌的破灭,给刚刚起步的CRM无疑泼了一盆冷水,4年1800万巨资打造的CRM品牌也只能拱手相让。而对于MyCRM的用户和即将选用CRM的企业也平添了一丝顾虑,CRM厂家的诚信在哪里呢?就目前的CRM市场来看,长期的市场疲软需求不旺,本来不多的消费者被分摊后,真正盈利的又有几家呢?也许华丽外表下掩盖的只是空壳。那么这些看好CRM诱人发展前景的公司如何实现长久持续的发展并笑到最后呢?笔者认为靠的不是炒作和落井下石,也不是国内CRM的"窝里斗"。而应从如下三点做起:其一精耕细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完善自身产品;其二不断加强自身产品的延续性增加其附加值,丰富产品线和多元化发展;其三建立良好的信誉机制,以大量的客户资源作为CRM发展的根基。依循上述思路来审视CRM的发展,才有可能让下一个"人去楼空"不会是你?
  为了顺应世界潮流和未来的CRM应用的需要,ASP和B/S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对于ASP的发展笔者一直抱有肯定的态度,ASP在国外的成功应用已经得到验证,但是这要靠天时和地利,首先国内、外的企业对ASP在观念上的认可就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不是价格问题,这是心理,观念和安全问题,ASP模式的特点要求,他的前期的投入非常的巨大,包括开发、服务器、安全、数据等等,绝对不是几台PC机放在IDC机房就是ASP模式。尤其是能够让数百人同时并访的ASP CRM,更是一种大的投入,这是所有国内CRM心中之痛,这其中更涉及到客户数据安全和数据备份等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没有数百万的投入,也许联程互动的悲剧将再次北京上演。
  B/S结构的CRM成为了目前发展趋势的主流,后市发展强劲。同时也被多数公司所接受。国内原C/S CRM厂商业都意识到这一点,也已纷纷转型进入了C/S领域。关于B/S CRM的文章相关介绍有很多,这里就不做赘述。
  联城互动消失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CRM作为发源于国外的舶来品,从国外引入国内,让国内企业由不认识到接受,让CRM理念的重要性达成共识,这中间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磨合,这是一个不可跨越的过程。起点把CRM的发展比做"功夫茶",而笔者认为其更像"太极拳",俗话说:"太极三年不伤人",想真正做好一件事情不花精力,不苦练基本功是难以成器的。同理CRM的发展也需要植根于,核心技术这块沃土,只有扎实稳健的徐徐走来,才能挺过冬季,迎来自己光芒四射的明天。妄想通过一时的炒作,就从幕后跳到台前,是不切合实际的。没有经历"十年磨剑"的艰辛,又如何来应对这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呢?在MyCRM的背影还没消失之前,所有的CRM厂商应该警钟长鸣,时刻清醒的认识到宁可"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可"出师未捷身先死"。

北京商能公司供稿 CTI论坛编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推荐阅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