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 > 呼叫中心 > 运营管理 > 用户的满意是检验服务流程的唯一标准

用户的满意是检验服务流程的唯一标准

2010-09-20 00:00:00   作者:   来源:   评论:0  点击:




  写这个话题,源于本人的一次亲身经历,一个典型的案例。

  某日上午,致电当地10000号开通ADSL上网服务,CSR认真地讲解该项业务的办理流程以及每个环节的服务承诺,包括致电后24小时内查线,48小时内上门安装。我欣然接受。

  当日下午,很快接到CSR的安装预约电话,告知次日便可以为我上门安装,同时询问我是上午方便还是下午方便。如此快速的响应令我很高兴,并约定次日上午,同时将自己的活动安排在下午。

  次日午后,仍然不见有人前来安装,也再没有人与我联系。于是我再次致电客服,讲明情况后,客服代表建议我自己与安装人员联系,并给我了一个电话号码。由于这本应该是电信公司内部协调处理的事情,所以我希望这位客服代表能够直接为我处理,CSR却“严格”地根据他们的工作流程拒绝了我。客服代表给我的解释是:如果由她下工单,要在3个工作日后能才上门给我安装,如果想要尽快安装的话,就需要我自己与安装人员联系。

  可能是感觉到我有些不满意,这名CSR又问我是否需要投诉?我说:“不必了,我只是希望能够兑现今天为我上门安装的承诺。”

  结束通话,我不禁深思:单从流程上讲,这是一个标准的操作流程,由CSR下工单,工单流转到安装人员处,安装人员上门安装。同时该流程也有明确的KPI指标(3天内完成)。从这一点来看,似乎这流程没有什么问题,CSR的服务也完全符合标准。但试问,这个流程的执行能够令用户满意吗?不会!因为:用户的感受是检验流程的唯一标准。

  流程有四个关键因素:“目标”、“输入”、“输出”以及“活动”。我们先看“目标”这个重要因素:对于客服中心来讲,目标无疑应该是让用户满意。所以,客服中心的各个业务受理流程,每一个流程都应该是基于为用户服务并获得用户满意的这个原则。一旦流程的执行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则无论该流程的执行多么好,都已经失去了流程本身的意义。

  所以,客服中心在制定以及执行流程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的对现有流程进行目标校正,针对在流程的执行过程中用户不同的需求,以实现目标为宗旨梳理并调整现有流程。结合上面的这个case,从用户对该流程的不满可以看出,对现有流程进行修改已经具备了必要性。

  第二个因素是“输入”。在上面这个案例中,当我再次致电时,实际上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流程执行,那么已经无法再令我感到满意了。最初,我的需求是希望尽快开通上网服务,并且也接受电信的服务标准。当第二次联系客服中心时,需求已经变为要求能够兑现之前的承诺------当日完成上门安装。很明显,此时用户需求已经变更,但CSR仍然执行新业务开通的标准流程,当然无法得到用户的满意。原因很简单,我的服务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该流程来讲,其“输入”已经由“新用户安装需求”转变为“兑现安装服务承诺”。“输入”已经改变,而CSR仍按固有流程受理,自然无法令用户满意。此时,用户的感受已经检验出该流程已经需要“优化”了。
再来看一下“输出”这个因素。根据该客服中心的流程,输出结果有两种:一种是由CSR下工单,然后三天内安排安装;一种是用户自行联系安装人员。但无论是哪种输出结果,都不能够获得用户的满意。第一种超出了用户能够接受的服务时效,第二种将本不该用户完成的“工作”转移给了用户。

  最后关注一下“活动”这个因素。CSR对原有流程的执行可谓一丝不苟,而且也不存在“活动”不畅的情况。但是不是这样的执行就是合理的呢?我们知道,要使一个服务流程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求在流程的执行过程中,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有其既定的“执行”步骤以及标准(流程KPI),但这不代表因此就禁锢了CSR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主动性。客服中心在设计流程以及规范流程执行标准时,同时需要考虑到流程应有的“弹性”,即在用户需求发生改变时,应有紧急受理流程供CSR执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流程为用户服务的最终目的。

共 2 页: 1  2 

作者供稿 CTI论坛编辑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收藏

专题